close


﹝推薦序﹞穿透「生、老、病、死」的醫學建構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執行長 劉梅君



「醫學已進步到不再有人健康了」出自赫胥黎(Aldous Huxley)這位出生於十九世紀末,以寫諷刺詩文揚名於二十世紀的作家。這句話乍看矛盾至極,因為醫學的不斷進展,不正是為了要幫老百姓除病解痛,以求 更健康嗎?怎麼醫學進展的結果是沒有人是健康的?醫學領域發生什麼事了,以致讓赫胥黎(一九六三年過世)早在半個多世紀前預言式地口出此言?難道世界人口 在健康上,真的一代不如一代,以致醫學進展也無濟於事?


當然這個矛盾還有另兩種解釋的可能。其一,是所謂的「醫學進步」的「進步」二字值得特別好好玩味檢視。「進步」究竟是什麼意思?是什麼進步了?對誰是進步 的?測定進步的指標是哪些?怎麼制定出來的?舉例而言,醫療高科技器材日新月益,這是事實,但同時,新一代養成的醫護人員因為新科技的發達而大量依賴這些 儀器,導致眼觀手觸的基本能力日漸喪失,這種情形是「進步」,還是「退步」?


其二,醫學發展至今,各種前所未聞的病毒細菌、其相關疾病及測量儀器被發現及發明,以致我們活在被各種「疾病稱呼」包圍的世界裡,不少人被醫學發展出來的 各種「疾病」的指標數據搞得緊張兮兮。因為這些標榜著「客觀」的健康數據,總是讓「數字說話」,許多人因此被提醒要開始注意自己的血壓啦、膽固醇啦、尿酸 啦、血糖啦,這種情況就像本書第一章開頭故事中二十世紀初的法國醫生所講的話:「健康的人都是病人,只是自己還不知道而已。」如果醫學的發展,是以數據來 提醒我們其實不是自己所認為的那麼健康,對市井小民而言,這樣的提醒簡直等同災難。究竟我們要的生活是開開心心每天快樂地吃三碗飯,還是每天總是擔心著吃 進的卡路里、熱量或脂肪是否過多了(究竟多了多少才算是過多,這個標準的拿捏也很令人頭痛)?生活在資訊爆炸的年代,代價是我們同時也掉入了資訊洪流裡, 令人無所適從。特別是以科學證據及專業術語構築起來的醫療領域,每天以醫療科學新知的姿態出現的新疾病、新診斷、新藥物或新治療的訊息,讓民眾日漸恐慌, 疲於求醫。


這些年來出版了不少教人健康生活的書籍,以及教民眾作個聰明病人的就醫完全自保手冊。但對更大多數的人而言,這些書對滿是「疾病恐慌症」的現代人而言,無 法為民眾解決大大小小的疑惑,煩惱是否自己長太矮了、胸部是否發育不良、手足是否太多汗了、毛髮是否過於濃密粗硬了、身材是否肥胖了點、精神是否得了躁鬱 症、是否患了惱人的嗜食症或厭食症,甚至調皮到過動之間,究竟什麼程度就算是「疾病」的症候了?愈來愈多人困惑,過去年代沒有的問題,怎麼今天都成了問 題?生、老、病、死,過去平常心看待的過程與現象,現在在醫學的顯微鏡下,無一不被疾病化。當然這股趨勢背後牽涉的是複雜的利益糾葛,因此,唯有把背後牽 涉的利益攤開來,才有可能拆穿「生命醫藥化」這個現象的荒謬。


很高興這本書的中文譯本此時出現,對於一般民眾而言,無異拉開了高深難懂的醫學領域的神祕面紗,往後再看到以醫學研究/實驗成果發表會為名,行銷新藥物、 新治療、新疾病、新手術、新檢驗等時,我們可得提防點了。對於持續關注民眾醫療福祉與醫療品質的「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我們樂於見到這本書的出版,幫助 民眾認清什麼才是真正關乎民眾福祉及品質的醫療原來面貌。毫無疑問,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民眾「充權」(empowerment)的機會,以制衡有人以各種五 花八門的醫學手法,獲取一己利益,枉顧醫學本質的不當行為。


醫療要回歸人本價值,「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對於目前這種無視人本價值,只問利潤高低的醫療產業化趨勢,提出相當多肯切的建言,期望這本書在給民眾充權的同時,愈來愈多的民眾能加入我們醫改的行列,讓醫療回歸人本價值,讓每個生命都受到尊重。


資料來源:讀書共和國網頁
http://www.sinobooks.com.tw/bookdata/bookdata_in.asp?BookNo=GGK0520&type=%B1%C0%C2%CB%A7%C7%A4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opsy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