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過動症:被忽略的小小心靈

基本上,教育方式對兒童的精神官能症是有影響的。就拿過動症 (hyperactivity disorder)來說好了,從我的臨床經驗裡發現,百分之八、九十以上的病人,並非疾病或先天體質的因素,而是沒有去處理根本的原因,卻被施以粗略的直 接診斷和藥物治療。我們來看看過動症的幾個成因:


第一,每個兒童都有其獨特天性。有些孩子生性不適合處在團體氛圍中、乖乖坐在那兒學習,本質上就比較活潑好動;而居住於都市中的孩子,只能在狹隘空間裡成 長學習,就心靈的本質而言,在無法適應的狀態下,當然會用過動的方式來展現他無從宣洩的能量。如果待在戶外或鄉下,他能接觸到自然界寬廣的空間,可以從這 片田園跑到另一片田園,生活環境是開闊的,相形之下,過動症的比例就降低了。


第二,許多過動症的孩子,是所謂的「被忽略兒童」 (child neglect),在家庭裡,幾乎沒有人花時間陪伴他、與他互動,當他到學校後,便會走來走去、調皮搗蛋、故意犯錯或跟人打架,來引發注意力 (attention calling),孩子若無法依正常管道來吸引照顧者完整的愛和注意,就會透過過動,成為讓大人頭痛的小孩。


這時,大人的應對方式,不該是過度的處罰,或以負面情緒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而要引導他採取建設性的方式,來獲得肯定與讚美,比如擔任服務或康樂股 長,讓他收作業、發點心,同學們自然會把目光移到他身上。老師每天可花十分鐘與他談話,讓他覺得自己被關注。這種討愛或渴望被注意的需求得到滿足,他就不 會再過動了。


第三,有些孩子在嚴格的家庭教育環境中長大,比如身處暴力家庭,挨揍是司空見慣的事。而孩子是偉大的模仿者,當他在家裡被大人揍,久而久之,會把那種「爸 爸打媽媽,媽媽打小孩,小孩踢狗,狗咬路人,」的循環模式演練出來,到學校去時,也會不經意地對同學拳打腳踢,上課出現坐立不安、焦慮的情形,就可能會被 診斷為過動症的孩子。遇到這類個案,我們必須檢視他是否有家庭暴力及仿效行為。


第四,孩子的父母「愛心無限,耐心有限」。現在的社會競爭激烈,父母很在意自家小孩的學習狀況,深怕一旦孩子成績不如人,將來進不了明星學校,也就連帶沒 有光明的前途;因此父母在教導孩子功課時,原本的「慈母」可能一下子變成「魔鬼」──媽媽不教孩子功課時是慈母,教得氣極敗壞時就成了魔鬼!孩子的學習過 程,等同於父母的焦慮、憤怒與挫敗。


現代父母多半忙於工作,陪伴孩子的時間有限,往往英文數學教個沒兩遍,如果孩子反應比較慢,就火大了,以致孩子的學習也等同於焦慮和挫敗,心理和生理上都 受到制約。到了學校,老師一開始教學,「學習」就等於「焦慮」,孩子便開始產生過動、注意力不集中的反應:「老師會不會生氣?是不是要開始罵人了?」他會 聯想到先前父母教功課時責罵他的畫面。這樣的孩子,每當老師一上課,他的學習焦慮就來了,只好不斷跟同學說話、走來走去,學習對他而言是相當緊張的過程, 有時還會伴隨著拔頭髮、咬指甲、磨牙等動作,甚至產生拒學現象。


<
許醫師心理諮商專欄>收錄了許醫師《不正常也是一種正常》一書部份篇章,電子報中的15篇文章,許醫師呼籲大家,應該視精神分裂為一種文化現象、精神現象,而非病態現象、不正常現象,而強迫投以藥物予以矯正;我們要教他們如何整合幻聽,了解其含意,認識及面對內在的次人格。(本電子報內容摘錄自《不正常也是一種正常》,遠流出版)

文章出處:PChome電子報/不正常也是一種正常-書籍

http://epaper.pchome.com.tw/archive/last.htm?s_date=old&s_dir=20070205&s_code=0592&s_ca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opsy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