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易名吸精神科毒品 醫學界斥荒謬不科學

濫藥正名 醫生恐變毒販

來源: http://www.mingpaonews.com/20080330/gca1.htm
2008
330日明報

 

 

【明 報專訊】「精神科醫生將來或被誤解為『持牌毒販』。」律政司長黃仁龍早前公布打擊青少年濫藥宏大藍圖,擬將現行的「濫用藥物」詞彙正名為「吸食精神科毒 品」。但有不少精神科醫生認為該名稱不準確、不科學,把「精神科」置於「毒品」之前,變相標籤病人為「吸毒者」。此舉縱可能有益於全港近8000多名「濫藥」青年,卻勢令每年十數萬名精神病人標籤為「服藥即吸毒」,或引爆集體抗拒服藥恐慌。不少精神科前線醫生擔心,政府的善意可能變成引發更多社會問題。

 

政府認為,過去沿用的「軟性毒品」詞彙,容易令青少年誤以為「食軟毒」較「吸硬毒」(海洛英)禍害輕微得多,令濫藥問題加劇。因此,當局為更有效阻嚇青少年濫用藥物,早年將「軟性毒品」改為「濫用藥物」,但今年再次變名卻惹起醫學界質疑。

 

精神科醫生曾繁光指出,毒販製造的「K仔」、大麻、搖頭丸等不在醫管局藥物之列,準確來說是影響人類精神狀態的純粹「毒品」;但「十字架」、「藍精靈」、「白瓜子」等,卻是精神科醫生經常處方給病人的「藥物」,只是青年人濫服過量,才會毒害其身。

 

病人普遍拒服藥 正名或令問題惡化

 

曾續說,良藥被誤解成「毒藥」,加上它們有不少副作用,病人抗拒服藥的情況已非常普遍,前線精神科醫生每次診症6分鐘,但大半時間被迫用作來解釋藥物治療的好處。經過醫學界多年努力,病人拒藥的情況才逐漸減少,曾嘆說:「但政府荒謬的易名卻令我們的努力付諸東流!」

 

有 前線醫生指出,新命名的「吸食精神科毒品」詞彙,勢必令人誤解所有精神科藥物都是毒品,而且「吸食」更令人聯想起隱君子「索K」的典型形象,「試問誰願意 被視為吸毒者?」曾醫生說,新的命名在科學上是嚴重失實,在語言上是嘩眾取寵。他說﹕「可以預見,新的名稱會令更多精神病人抗拒服藥,令醫生浪費更多時間 澄清謬誤,令前線醫護壓力增加!」

 

精神科醫生指政府事前無諮詢

曾繁光批評,政府構思新名前,竟然沒諮詢香港精神病醫學院及醫管局精神科,他亦曾經多次向當局反映重新考慮易名,但不得要領。

 

一些前線醫生更擔心,精神病人一旦集體拒藥,可能引起集體病發,屆時產生的暴力、自殺等關乎人命安全的事件可能隨之增加,後果不堪設想。多名醫生說:「我諒解政府的良好意願,但向近8000多名濫藥青少年釋出的善意,可能禍害洋洋10數萬名精神病人。」

 

禁毒處﹕會註明「毒品」不包括「藥物」

 

保安局禁毒處發言人回應指,有關改變宣傳用語在禁毒常務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已詳細討論,政府也有廣泛聽取意見。專責小組仔細考慮委員和各界的意見後,充分理解精神科醫生的憂慮,所以特別要求在日後的宣傳品上適當地加上註明,例如:精神科毒品並不包括「精神科醫生處方的藥物」;而因應情況,宣傳品會用上「丸仔毒品」或「K仔毒品」等字眼。

明報記者 何裕恒 利嘉茵 覃純健

 

病人組織指或令更多人停藥

2008330

 

【明報專訊】「我每隔16周 就到精神科覆診,擔心醫生給我的到底是藥物,還是毒品?」政府打算將「濫用藥物」正名為「吸食精神科毒品」,但有精神病康復者直言,早就有患者誤以為鎮靜 劑是毒劑而拒絕定時服藥。如今政府推出「正名」,恍如宣布病友可能是毒海中的隱君子,估計將有更多患者拒「服毒」而病發。

28歲的Frank命途多舛,中四時飽受同學欺凌而出現情緒問題,社工轉介的醫生又未能準確斷症,令病情惡化。後來經確診為思覺失調,需服醫生處方的精神科藥物抑制幻覺妄想,好不容易踏入康復階段,卻又可能成為「疑似隱君子」。

 

如今是恆康互助社主席的Frank直 言,精神科藥物副作用不少,可導致癡肥、流口水、打顫、伸婣等,很多病人不是自認無病,就是誤以為所服者乃毒劑,因而長期抗拒服藥致病情復發,甚至陷入難 以挽回境地。他說:「我們不斷努力給患者灌輸正確的服藥治療觀念,但政府這次輕率的『正名』,將『藥』說成『毒』,勢將阻撓病人服藥。」


----------------------------------------------------------------------------------------------------------------------

精神科藥物就是毒品

如果是精神科醫師開立的就不算是

民眾賣的就是毒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opsy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