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光男醫師:
最近美國知名的研究期刊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發表了一篇抗憂鬱劑對大部分的憂鬱症患者是否有療效, 這份報告的研究對象,是針對718位門診患者來作研究,作為比對的自然是以一般認為不具療效的安慰劑來比較,結果發現:輕度到中度的患者,服用抗憂鬱劑與服用安慰劑的效果沒有差別。而門診所接觸的憂鬱狀況,幾乎都是這類患者,這表示抗憂鬱劑的療效都被誇大了,在美國,抗憂鬱劑開最多的並不是精神科醫師,而第一線的基層醫師,因此不只是民眾,這份研究報告提醒:連醫師都可能被藥廠的行銷手法所主導。對研究內容有興趣的人不妨參考研究摘要內容:http://jama.ama-assn.org/cgi/content/abstract/303/1/47
引用自鄭醫師的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5690&prev=15747&next=15690&sc=1
鄭光男醫師:我曾經在花蓮參加憂鬱症防治協會所辦的訓練活動中的一段「有趣的」經歷。主要是中間有一名講師問台下的專業人員(包含至少二十個精神科專科醫師,還有心理師,社工師與其他的基層診療醫師): 「憂鬱症是否一定要服藥?」結果大家沈默至少一分鐘,最後有位資深的精神科主任起來回答:「可以不用吃。」當講師詢問大家:「是否有反對意見?」你知道 嗎?竟然一個也沒有。最後講師詢問這個主任他何以如此主張?他回答:「因為憂鬱症有它的病程,過了自然會好,所以不吃也沒關係。」
引用自鄭醫師的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2229
精神科觀察者:以自然醫學或功能醫學的觀點來說,憂鬱或是過動都只是一種表象,有上百種可能的原因。
《過動的騙局》the hyperactivity hoax
西尼華克醫師(Sydney WalkerⅢ)
有早期腦腫瘤的小孩可以發展出過動或者注意力差的症狀。鉛或者農藥中毒的小孩們也會。 還有糖尿病早發、心臟病、蛔蟲、病毒、或是細菌感染、營養不良、頭部受傷、遺傳病變、過敏、曝露於水銀或者錳、輕癲癇發作,還有上百……沒錯,上百個其他輕微、嚴重或者有生命危險的醫療問題。但是這些小孩卻被列為過動或注意力缺乏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