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有話說-特教生只能碰運氣?
2010-01-19中國時報【曾凡慈/台大社會所博士生】
十五日,李佳燕醫師對於過動症藥物濫用的論述,筆者非常同意。然而,如果教育現場無法對這些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提供個別化的教育,經常並非個別教師的不適任,而是我們的教育體制未能教師提供足夠的支持。
據教育部統計,九十七學年度國小階級的身心障礙學生直逼四萬人,基於融合教育的理念,每個教師會在班上收到特殊學生的機會越見普遍,因此 教育部應考慮將特殊教育納入師資培育的必修(而非選修)課程之一,否則家長只能期待遇到特別有經驗的教師。許多教師無法適切對待這些孩子,是因為不知道如 何滿足這些學生需要的額外關注,同時還能維持班級秩序跟兼顧課程進度,因此常常只能選擇最有效率或最熟悉的管理方式。在這樣的取捨之下,特殊孩子的權益往 往就會被犧牲。目前實務上的做法雖然會讓多收一名特殊學生的班級可減收兩名普通生,但給予時間卻未能給予技法,實質助益也是有限。
我曾接觸過特殊孩子的家長,他們認為資源班雖有幫助,但級任導師(而非資源班教師)才是讓孩子能否適應學校生活的主要關鍵。因此,為了能 夠達到真正在普通班級的「融合」,級任教師真的需要比現在更多制度性的資源,包括特教知能與人力支援。畢竟許多個別化的教育策略,都需要額外的時間與精 力,才可能在一位級任教師同時負責二、三十位學生的情況下得到落實。
因此,面對融合教育與零拒絕的時代,普通班教師須更多教學與班級經驗的制度性資源,才能準備好去實踐真正的個別化教育,而不再只是依賴「利他能」當課堂助教。
資料來源: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11201001190039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