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房間》再版,是件好事。

剛好是初版問世一年。我記得去年某個活動裡跟小樺細細聲語氣戰競談到「一年內能夠再版」的目標。現在達成了,很好。那麼現在就要想,這一千本怎麼辦?

不如都把它們賣光呵。

但不是叫妳買完又買,或學人收藏不同的版次,一本包著膠紙、一本放在床邊,這樣好折墮,一本書只一個人讀,妳想想砍掉的許多棵樹、原來住在它們枝頭上的蟲鳥,還有印刷工序的有毒原料、運輸物流的污染排放和耗費,好多工人的汗水….. 如果妳喜歡《房間》,我們要讓它的閱讀人次上升,為《房間》找到更多新的讀者。譬如說那些不知道這本書、見過沒捨得買,或聽說過但買不到、買不起這本書的「準讀者」。

是有點市儈、臉皮還是嫌太薄,因為我們都窮,負擔不起清高的雅緻。

我想要邀請大家做一次實驗,賦予付鈔買書這個市場行為多一點意思,多違反幾次資本主義 邏輯和自私律吧!我們知道,本地書市由幾家大型連鎖書店瓜分了七七八八,書刋發行又被某家物流公司壟斷,小型書店、小型出版好艱難,在扭曲的市場狀況中有 時還得扭曲謀生,但是我們會動,是活的,不能讓人「當自己無到」,我們從「讀者需求」、市場的這邊反攻回去,具體目標有兩個:

一,令本來沒有《房間》 進貨的書店知道有讀者想買,並且進貨。這是駁通發行網的淤塞、偏遠地區能見度的著力。

二,令本來沒有《房間》的聚脚地方起碼有一本可供借閱,這是讓書成為羣聚、連結分享的其中一個可能的載體,同時令一本書的「生命」有更多次開啟。


我想到一些方法,大抵也適用於我們鍾愛的本地作品。愈多人執意實行下列各項,目標不難實現,但是妳首先要相信它可能、而且妳可以:

1) 先到妳住處附近的書店查詢。這是最重要的原則,是要書來到就近妳的書店。指揮書要過來,不是妳搭車趕路去找它。

「請問有沒有李智良的《房間》?」(不要臉紅,想像自己問的是《牛津英漢字典》)

對方通常會答「吓?咩間話?」請妳慢-條-斯-理再告訴這位店員,「書名叫《房間》,作者名:李智良」因為這本書雖然在「文化圈」很受注意,但「文化圈」畢竟很小。

如果好心的店員查了一輪都沒有,她會說沒有,不好心的會詐諦說賣完,妳一定要追問「咁幾時會返貨?」

如果支吾以對,要直接要求「你們有冇幫人訂書?」,並且留低聯絡電話:「貨到了請打電話通知我。」

如果店員說另外一家分店才有,請堅持原則,要求調貨過來,「我只有這邊取貨才方便。」

做成「這邊有客人要書」的既成事實,差不多可以去慶祝。

2) 等書期間,可以打電話去催促/查詢,進一步做成「這邊有個客好急要書」的效果。

3) 請加入這個Facebook 群組告訴其他人哪一天、在哪一家書店買不到《房間》

這是為了知道發行工作的具體「市場覆蓋」盲點所在,出版社的朋友才能夠逐一跟進。所以 「油麻地Kubrick 咪有囉」不可以算答案,我們的目標不旨在今天最快最方便買到書,而是要把書拉到更遠去方便更多人。因為好多人不是住市區,更多人不知道我們熟悉的小書店。 「主流」書店各大小分店都應該有我們的書。妳去「主流」訂書,妳就是「主流」必須承認的「主流客人」。

另一個原因是,當出版社/物流公司接了訂貨單,要「出貨」到一個零售點,因為各種成本考慮,多不願意對方只訂一種書目零零丁丁幾本,一定爭取縛進其他書目,所以同一家出版社的其他作者的書,都間接多了一次問市機會的。

4) 《房間》給人看,讓別的人也給它一次機會。請為它包上膠紙、或書套,在書的扉頁上寫上這篇貼文的網址:http://oblivion1938.com/archives/702

5) 用公帑買書,感覺不錯吧!下載康文署香港公共圖書館購書建議表格,填妥並交回最就近妳住處的分館。或網上填寫電子表格。雖然公共圖書館好多家都有《房間》,但是大家都明白,書總是剛巧被人借出的苦惱。妳這才發現,許多書目圖書館都沒有,全香港只有一本Blanchot 都夠瞻死!趕快多建議幾本。因為世上好多人家裡沒有書架的。

6.1) 如果妳是大學生、或在大學或高等教育機構工作,請向大學圖書館、學系圖書館、學會、康樂部或類似的公共閱覧室提出同樣的購書建議。

6.2) 如果妳或身邊家人朋友是中學老師,也請跟學校圖書館主任說說,建議他們買兩本,給通識科老師用來做「藥物濫用」專題研習的教材,中文科拿來做「病句一掃光」練習、感官性書寫賞析都很適合。

6.3) 如果妳是復康界別的基層/前線社工、或工作範圍在於「精神病患」復康支援,請妳也建議工作機構至少買兩本。一本讓妳的同事傳閱,另一本放出來(不是收在辦 公室裡面)讓每天來到妳們辦事處、活動中心、工場的工作對象可以借閱。《房間》當然不是任何人的答案,它是一種意見和個人經驗分享。

7)  如果妳是藝術家、artivist甚麼稱呼都好,只要妳不是用來賣錢、並標示出處,請放心去「用」《房間》,譬如用一節書、裡面一個畫面或打動妳的甚麼意念,再創作、挪用、回應。

8) 如果妳甚麼都不是,就是傳說中那種很單純的「讀者」,不會吹捧,連書都不肯借人,唯有要送。(–>請返回 1-4)

9) 妳大概還可以用妳以為切合的方式,寫一節感想、抄錄一節書,照片、語音…… 放到自己的網誌、twitter、plurk、msn等等甚麼的。

如果這些也顯得太「高調」、「功利」,沒辦法。「讀者」是這個實驗中最難確定的變數,而她們總是不動聲色。

*

《房間》是獻給「精神病患」,或精神科受害人的一本小書。沒理由只有「文化圈」知道、或滿腦子文化研究理論分析工具的人才能「讀明白」。那麼我們要放手交出。

精神科受害人我們清楚知道有許多。此刻被關在醫院的、曾經被關的、在醫院裡被電擊過、被綑縛過的、被强行注射「懵仔針」、或曾經被強行餵食、被打、被性騷擾、強姦… 一切以「照顧」之名而行的醫療體制暴力、虐待、冷漠的受害者,還有更多更多、單在香港已是數以十萬計,長期服食精神科藥物的服藥人口。

拿起《房間》的時候,請記念他們。他們未死。

他們,很可能包括妳那個「狂躁症」的阿叔、那個把自己關在房裡關了半年一打開門成手係血送了去威爾斯醫院的堂弟,或妳那個成日喊唔知成日喊乜的表姊阿姨、那個又同阿爸打交給送了進醫院的「精神分裂」表弟、那個幾廿歲仲學人返大陸High 嘢High 過頭出左事俾人掟左去精神科「好彩冇坐監」的舅父,還有妳那個說胃痛都是「抑鬱症」癥狀、失眠是「經常焦慮症」使然的同事、學妹,或者妳的一個舊同學她有 個兒子六歲被斷定有「過度活躍症」要吃Ratilin、那個天天到附近酒吧不喝酒只看電視呢喃自語穿三十年前衣服打扮的怪嬸嬸、所有的自殺者、自殺遺族… 等等等等

他們不是一天起來突然害了一種怪病叫「精神病」的。背後有他們的歷史和人生處境,與病 歷無關,卻是病歷把這一切劃去了。妳知道的,總有一個、兩個,可能更多,在家裡的親戚系譜、朋友圈擲界之處,或者住處附近碰見過的,他們因為藥物依賴, 「一不吃藥又亂晒籠」,他們在一道區隔的另外一邊存活。

我們卻在這邊,慶祝自己還在這邊……

我僅是希望他們的親人、朋友、伴侶,有機會見過、翻過這本書。我叫這做還書。


http://oblivion1938.com/archives/70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opsych 的頭像
    nopsych

    精神科觀察blog

    nopsy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