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精神科醫師到家看診 提高服藥意願

2009年11月07日蘋果日報


精神衛生法在民國96年大幅修訂時,曾將強制住院辦法的門檻調高,結果有10%至15%的患者在應住院治療的情況下,被迫回到家中,家屬無力照顧的同時, 也因為患者不吃藥使得病情不穩定,社會所需付出的成本更高。美國已施行「強制社區治療」,發現對精神病患回歸社區功能提升更有幫助,所以台灣將在明年元月 1日公告施行強制社區治療辦法,是亞洲第一個施行的國家,初期先以住院治療後的病患為主要對象,出院回家前先在治療團隊的評估下,擬訂在家治療的計劃,並 定期派精神科醫師到家中評估病況,提高患者的服藥意願,有助於病情穩定。

藥物治療最有效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陳正宗醫師表示,精神病患最令家屬頭痛的就是不願就醫,就算就醫,出院後也不再繼續吃藥,但近年研究都已證實,藥物控制比任何行為治療或諮詢好,尤其是嚴重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所以如何讓病人去醫院,成了最大問題。 


若患者已有自傷傷人情況時,可報警強制送醫治療,但如果只是病症初期,家屬可跟患者說「我們去神經科看看頭痛的問題好嗎?」或「一起去看治療睡不著的醫生好嗎?」讓患者先與醫師接觸,即便不是精神專科醫師,也較易轉診接受治療。

醫師每周出診到家

從過去統計知道,精神病患若無急性症狀通常可出院,但出院後約有5成患者不肯吃藥,或不回診接受慢性期的控制,所以出院後接受事先計劃的社區治療,每天到社區復健中心參加課程、每周醫師來家裡看1次,有助提高病情穩定性,也增加服藥順從度。

模特兒╱林素慧


http://tw.nextmedia.com/subapple/article/art_id/32073143/IssueID/2009110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opsych 的頭像
    nopsych

    精神科觀察blog

    nopsy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