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精神科醫師難為

文.吳佳璇


和其他科不同,精神科的住院照顧,常常不是醫生的個人秀,而是團隊;而主治醫師最重要的角色,就是當好一個醫療團隊的領導者,讓住院醫師、護理、心理、社工與職能復健等專業人員各司其職,完成住院的治療計劃。

沒有「軍容壯盛」

但精神科病房從不曾上演如《白色巨塔》中「軍容壯盛」的「查房儀式」;我們是關起門來,坐在討論室討論病人的精神症狀如何用藥,心理治療與家族會談的方向又是如何,要不要轉介就業輔導,改變生活形態,還是申請相關的社會福利或是保險補助……

隨著醫療型態改變,精神科病人住院日數也逐年下降。當我還是住院醫生時,我的老師與師兄們要我把上述所有事情在兩個月內搞定,他們會說:「現在比較辛苦,同樣的事情必須在壓縮一半的時間內完成」。

等到我當主治醫師時,時間又被壓縮一半,也就是住院日數以不超過一個月為原則,而且,這是醫院評估我們醫療品質的一項指標。其他的指標包括出院後兩 個星期內不再住院,住院期間不發生跌倒,自我傷害等意外,以及有沒有出院計劃追蹤服務(不是回醫院門診複診,是護理人員主動且定期打電話關心)等等。

對某些精神科病人來說,能夠住院要比住在家裡「舒服」得多──少了拳腳相向的先生、三不五時回家討錢的逆子、還有叨念的長輩或是上司,甚至連討債公 司也不「敢」追到精神病房來;加上生活規律,三餐定時(外加兩餐點心),工作人員還不時趨前噓寒問暖……所以到了住院中期,症狀開始改善,不少病人反而開 始出現「不想出院」的念頭。

要懂得「洞燭機先」

主治醫師最重要的工作,是要「洞燭機先」看出病人/家屬要出院的困難度有多高,才不會造成醫病雙方的傷害。

這話又怎麼說呢?不少病人一旦開始思考如何重新回到充滿壓力的生活軌道時,焦慮與憂鬱症狀就會微微上升,是很正常的反應;也有極少數的病人會刻意「偽裝」原先的症狀,或是跟其他病友「學習」新的症狀。

「醫生,病不但沒有好,反而更嚴重呢!」當病人或是家屬以擔心,或是近乎「指責」的口吻詢問時,醫護人員若沒有做好心理準備,一不小心就會流露出「做到流汗卻被嫌到流涎」,既委屈甚至有點兒生氣的反應;這時若「不幸」又遇上挑剔的病人/家屬,工作人員可能就會被投訴了。

身為主治醫師,這時是親自出面對合理地表現焦慮的病人表示「恭喜」的關鍵時刻,因為只有「進步」的病人,才會思考出院的問題;同時,還要進行「機會 教育」:適度的焦慮,有助於面對問題。通常,大多數的病人都像社會學家派森思所說,會謹守「病人權利與義務」的分際,在享受了「免除日常勞務與他人照顧」 的權力後,會盡自己該「好起來」的義務。

接下來,我會鼓勵病人想想自己出院後將面對、處理的問題有哪些,把它們一一列下來,再跟醫療團隊討論解決的方法;同樣的方法也適用於家屬。有些時 候,家屬比病人對出院更有壓力,反應之劇烈、失控的程度,更甚於病人。「系統理論」中的「病人」,其實只是一個功能失調「家庭」的「代表」,甚至是「替罪 羔羊」。

所以,家中若有對病人長期施暴的家屬,協助申請保護令,甚至安排庇護性的住所,重要性絕對不下於定時服抗憂鬱藥;要送一位失智症的長輩回家,評估家 中捉襟見肘的照顧人力,開一張申請外傭的診斷證明書,對照顧的家屬,更是功德無量。不了解箇中原委的人常錯認為精神科醫師很好當:「藥開來開去,不都是那幾種?也不見得有效?」

要會「曉以大義」

面對少數「只享權力,不盡義務」的病人,如何不撕破臉「曉以大義」,是精神科醫師「功力」之所在。只是當病人暗示,甚至「明示」:「給我身心障礙手 冊,我就賣你『面子』出院」時,我得按耐心中的怒火(切記,動氣就輸了!就像家暴事件,打人永遠是不對的),和顏悅色地問道:「身心障礙證明對你的意義是 什麼?」「沒什麼啦!你知道嗎?開車出門把殘障手冊擺在擋風玻璃上,就不怕沒有停車位!還有,把車子登記在名下,牌照稅還有優惠喔!」病人好像在告訴你百 貨公司週年慶有什麼「好康」似的。

(作者為台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


資料來源:康健雜誌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page=1&id=73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opsych 的頭像
    nopsych

    精神科觀察blog

    nopsy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