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參加者知道這個節目的目的所以表現和平常不同
(3) 參賽者中的正常人其實也有未被診斷出的精神疾病
(4) 這些被診斷有精神疾病的人,他們之前的精神科醫師診斷有誤
(5) 這些精神疾病專家其實沒有完全學會怎麼診斷,這三個人其實經驗不足
(6) 誤把參賽者的怪癖或獨特個性當成精神疾病
薇琪︰「只因為你在測驗中表現不佳,這不代表你就得說什麼,你缺乏參與感也不代表什麼,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都有自己的主見。」
何麗︰「我也沒猜出哪五個人有精神病,很高興事情結束了,因為我也很想知道。」
其實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中並沒有定義什麼是正常人的準則,也沒提到精神正常和精神異常有什麼差別,任何精神醫學的教科書也沒有詳細說明,主流的精神醫學與心理學強調的重點一直是這些精神異常與病態,所以才會有人強調重心應該放在正向心理學。而精神疾病的診斷不像一般生理疾病可以用醫學儀器檢驗出來,因此精神疾病的診斷是很主觀的方式,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的很多名詞都沒有定義清楚,由其在把行為量化與數據化的部分:怎樣才算過度活躍?怎樣才算常發脾氣?怎樣才算多話?這樣的症狀就代表大腦分泌異常嗎?更何況當病人被救護車強制送進醫院時,大部份的精神科醫師只看到病患的掙扎與反抗,很難不做出病患有精神疾病的診斷。
影片旁白︰「經過一星期的測驗,每個參與者都不禁開始思考心理健康的複雜性,以及被社會視為正常所代表的含義。」旁白雖然這樣解釋,但是到底是心理健康太複雜?還是精神疾病的分類其實有問題?精神疾病並非精神疾病診斷手冊(DSM)這本診斷準則中這樣分類,或許精神疾病的分類含有太多人為因素,精神疾病診斷手冊是由美國精神醫學會「投票表決」訂定出來的,而非像一般病理學用疾病和病理、生理的分類方式。
其中一名專家︰「人們覺得心理健康專家應該很專業,護士、精神科醫師和心理學家,但我們很高興我們猜錯了,從這個觀點來看,這向大眾指出很重要的一點,讓我們保持謙虛,但也表示民眾必須明白你不能光看他的外表就妄下定論,當有人被貼上精神疾患的標籤,用這個模糊的標籤去詮釋他們所做的事是沒有用的,因此我認為大家都表現得很好。」
有些民眾從來沒想過心理專家也會診斷錯誤,一名女性參賽者(十人其中之一,影片未提到所有人姓名)︰「我很驚訝他們猜錯了,這也讓我們明白你不能以貌取人。」
最後,曾經患有躁鬱症,但沒被診斷出來的史都華說︰「讓大家看到我恢復得有多好,有這麼大的進步,若是在一年前他們應該會看出來,因為我顯露出很多症狀,對我來說這等於證明了我很好,我在現階段沒有生病。」
讀後結論︰精神醫學對於精神疾病的診斷方式有非常大的改善空間,可是一般的精神科醫師很少反省,民眾也很少有這樣的瞭解︰精神醫學的專家也有診斷錯誤的時候,如果精神科醫師太堅持己見的時候,或許是某種偏執吧?
公視官方部落格:http://bestofinput.pixnet.net/blog
引用此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