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憂鬱,是食物造成的!?
日本名醫以營養素療法破解現代人憂鬱的真相!
「有種方法,不需要服藥,也不需要心理諮商,就能改善精神上的不適。」
如果我這麼說的話,你是否感到非常驚訝?
有 很多來我診所求診的病患,在其他地方就醫時就已經服用了許多藥物。這些病患多半為二十~四十歲,處於正要衝刺事業的年紀,卻為一些精神狀況所苦無法好好工 作,而必須到心療內科(Psychosomatic Internal Medicine)求診。他們前來諮詢的原因包括,雖已服藥但憂慮或不安的症狀並無改善,或是似乎覺得已有好轉,但卻無法減少藥量或是停止用藥等。年輕女 性當中,甚至還有許多人因為服藥的緣故,而遲遲不敢結婚或是懷孕。
其實我並不是精神科或是心療內科的專科醫師,也因為如此,我對於現在相關專科醫師以投藥為中心的治療方式感到質疑,在平時診療時就不斷提醒自己盡量不要依賴藥物。
因 此,我所採用的是一種在日本並非如此為人熟知,稱為分子矯正醫學(Orthomolecular Medicine,又稱營養素療法)的治療方法。簡單來說,就是透過改善飲食、攝取營養補充品等方式,來治療憂鬱症或焦慮症等病症。分子矯正醫學自一九六 ○年代起,在加拿大與美國等地就開始被廣泛應用,但在日本或許還只能說是仍不為人知的「最新營養學」。
這種治療方法的基本理論就是,「心理(精神)上的問題,乃因腦內物質失衡所引起」,而日常生活的壓力或是飲食不正常,都可能是腦內物質失衡的原因。
工作、嗜好、家庭、戀愛等,日常生活中要處理的事情堆積如山,人們總是密切注意這些事情,並不惜將自己的時間與勞力都投注於此,雖然並沒有因此而廢寢忘食,但在這樣忙碌的日子裡,相信很多人也已經自覺,自己因為過於忙碌而忽略了飲食。
另一方面,在健康資訊豐富、發達的今日社會,注重飲食生活的人也越來越多。然而,就算注意到了一天三餐,但仍有不少人堅持飯後甜點不能少,或是總是愛在正餐與正餐之間吃零食點心或是甜食。
在此,我們不妨一起從一個稍微不一樣的角度來看看,所謂的「食物」到底蘊含了什麼樣的意思。
從 醫學上來看,我們的身體總是想要維持在一種行動自如的狀態。當然,從長期的觀點來看,「成長與老化」這種肉眼可見的變化的確存在,但上星期與這星期、昨天 與今天、剛剛與現在……若以這種時間觀點來看時,我們的身體在乍看之下,其實什麼變化也沒有。換句話說,人類生存這件事就意味著維持運作正常的狀態,所以 我們為此天天吃飯。我們必須不斷進食的意義就在於此。因為人類唯有在無論上星期或是這星期都並沒有任何的變化,昨天與今天也都能完成應做的事時,才能意識 到自己是健康的。
另方面,如果在血壓升高、血糖值升高、出現脂肪肝、腎結石、發現癌症腫瘤等時候,就意味著所有的狀況與稍早之前的狀態相比已有所改變,也就是已經無法維持健康,這樣的變化才終於讓我們相信自己生病了。
然而,心理(精神)上的問題又如何呢?
「昨天的心情明明還非常穩定,但今天一早開始就提不起勁」、「經期前情緒總是很焦躁」、「傍晚的時候還好,但早上就怎麼也提不起精神」、「吃完甜食時心情會比較平靜」、「空腹的話就會焦慮」……,總覺得與維持身體狀態相比,想將精神維持在一定的狀態,似乎更加困難。
其實這些症狀都是由於營養不良所造成的。
在分子矯正醫學的觀念中,腦部與身體相同,同樣也會發揮穩定現狀的作用,因此心理(精神)的狀態也就可以透過調整腦內物質均衡的方式進行治療,而這樣的治療方法在歐美社會已經行之有年。
看 到漂亮的花朵總能感受到它的美,看到萬里晴空時總能夠感到神清氣爽,該休息時就能好好地休息,必須拚命努力時就能全力以赴……。這種心理(精神)的狀態, 唯有在精神穩定、腦部正常運作時才能實現。而為了讓腦部能夠穩定地運作,絕對條件就是供給腦部必須的營養素與必須的分量。
本書中所介紹的 加拿大精神科醫師賀佛爾博士(Abram Hoffer, Ph.D.),是分子矯正醫學創始人之一。我到他的診所參觀時發現,他都會很溫柔地詢問所有病患「你以前都吃些什麼?」相信日本的病患在精神科或是心療內 科的診所裡,應該從來都沒有被問過這樣的問題吧!
而且,現在日本社會上錯誤的營養資訊氾濫成災。媒體上介紹著早晨吃香蕉、吃奇異果、晚上吃番茄……這類的減肥法,甚至還有廣告暗示消費者腦部需要砂糖。因此,現在我們更需要正確的知識,幫助我們不被大量訊息所迷惑,並能選擇正確的資訊。
稍後在本書中也會詳細說明,在壓力龐大的現代社會,腦部消耗了許多營養素。且有越來越多人因為偏食或是錯誤的減肥方式,導致無法充分供應腦部所消耗的營養素。因此,對於心理(精神)上的問題,已不能再有事不關己的態度了。
不過,在求助醫療機構前,有些事是可以靠自己的,譬如在日常飲食上多下點功夫,就能預防心理(精神)上的問題。而且,分子矯正醫學的概念,做為一種可以自我實踐的改善方法,對即使已經在接受藥物治療的人而言,仍是非常有效的。
重新檢視自己的飲食生活,在飲食中為已經營養不良的大腦攝取所需的營養素,是每個人都能實踐的安全方式。
我衷心期盼本書能夠成為一個契機,讓更多的人能夠恢復到原本健康的心理(精神)狀態,度過生氣勃勃的每一天。
資料來源:
http://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kmcode=2014150299038&show=SPrefaceStr&OpenAre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