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能診所.訂書專線:(02)2721-4322
內容簡介
近年來,精神治療藥物的使用量暴增,尤其是處方給兒童的興奮劑和成人的抗抑鬱藥物、鎮靜藥物。大眾愈來愈依賴處方藥物來解決心理和社會問題。媒體直接將百憂解之類的藥品介紹給消費者,大量的書籍向外行人讚揚精神治療藥物治療兒童和成人各種心理、情緒問題的效果。
精神科藥物的使用已不只是西方社會的問題,台灣也使用愈來愈多。不過,從西方到台灣皆然,醫生給病人藥物的訊息相當有限。而且許多藥物反而是為病人帶來新的問題。
醫師處方抗憂鬱藥物或鎮定劑之前,通常只花幾分鐘時間評估病況。可是一旦病人決定接受藥物治療,很可能一輩子擺脫不了這些藥物,也無從避免長期用藥帶來的有害副作用。找位醫師指導病人服用精神治療藥物很容易,要找到願意幫病人停止用藥的醫師卻很困難。
本書用通俗的語言,告訴我們各種常見的抗憂鬱、鎮靜等等藥物,可能為我們帶來什麼問題,同時也告訴讀者,如何尋找助力來一步一步的戒除這些藥癮,以及在戒藥癮時可能面臨的各種身心反應。本書英文版出版後,受到許多專業臨床醫生的肯定與稱許。
作者簡介
Peter R. Breggin, 醫學博士,任教於哈佛醫學院,是國際知名的心理療專家。他曾經出版十多本書,包括談百憂解的暢銷書。
David Cohen, McGill大學和加州柏克來博士,蒙特婁大學社工教授,專專長心理醫療研究。
1.嶼/ 台灣台北
2009.11.01
評鑑等級:5顆星
好可惜,正想閱\讀的時候發現絕版了。
對於精神疾病的困頓一直困擾著我──
(我指的是「議題」)。
究竟這種生心理失能的狀態該不該被病理化,
該不該接受藥物治療,我一直都被兩種觀點間拉扯:
1.精神病應該被病理化。
這樣患者才能脫離個人歸因的社會汙名,
他們的憂鬱不會被誣指是「草莓」、「抗壓力低」、「無病呻吟」,
就像一個感冒了需要醫治的普通病患一樣。
2.病患不該遭到藥物控制。
抗憂鬱藥物有導致自殺的副作用,
還會導致戒斷症狀,一旦服用,就會陷入逃不出的迴圈。
本書應該是在醫界與藥商的「關注」之下與大眾絕緣。
2.Sophie/ 台灣台北
2009.06.17
評鑑等級:5顆星
看到這書絕版了,覺得很可惜.這本書中的內容對大眾是如此的重要.不只是西方世界,在臺灣,藥物濫用的情形非常嚴重.精神科學正如火如荼的曲解我們對人類心靈的理解.希望出版社能重新出版此書.
這個部落格裡有關於國內的資料,由一位醫師編寫http://tw.myblog.yahoo.com/oliver-article
希望人人都能明白人類心靈的偉大與充滿力量,不論外在的處境,或命運或多不遂人意,人人都依然能活在信心中,永不放棄.
3.Zhong/ 台灣台北
2005.03.17看Zhong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5顆星
畢竟還是絕版了,不知道出版社有無受到醫界或藥商的關心?
可能抗鬱劑比起輕型鎮鎮靜(醫生開給你吃焦慮的那種)與重型鎮靜劑或抗精神症藥物,相對來說更安全,不過在醫院擔任低階研究工作來的感想就是,病人在服藥多時後,已經失去脫離藥物的能力,長期服藥後停藥反而增加你復發的風險。這是很諷刺的,可是醫師可以給你的就是這些東西,如果你被認定精神分裂症發作,接下來醫生五年可能都不會替你減量,因為他們認定百分之八十的病人在五年內都會再發,問題是不要認為醫生有那麼神武或好心,去判斷什麼病人其實不需要服藥,只是暫時的反應或相反,什麼病人是根深蒂固的遺傳問題,不可能不服藥,病人或家屬能瞭解,許多時候不能只服從醫師,而必須爭取與要求並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4.tzeshen/ 台灣台北
2004.10.19
評鑑等級:5顆星
這本書真是太棒了,算是精神科醫師良心發現的著作,把各種精神科藥物的副作用,清楚明白的寫了下來,民眾在服藥之前,應該先看看這本書再決定是否服藥。
很多民眾可能只是一時的壓力,或是營養失調,或純粹是身體微恙而導致情緒低落,在用藥前先排除這些因素,或許就不藥而癒了。
另一方面,試著用一些非藥物性的方法,可以避免用藥的後遺症,譬如「戴尼提-現代心靈健康科學」 這本書就有明確的方法,可以讓一個人的心靈更加強健。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94860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