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3.01.15  中時晚報
治病出險招 切腦治精神病 引發人道爭論
邱俊吉/台北報導


「精神外科手術」,是醫師治療嚴重精神疾病的最後一招,但因須切開人腦部份組織,因此引來人道上的辯論,三軍總醫院最近打算為一名嚴重強迫症患者進行該手術,不但衛生署高度關切,醫界也是各有爭論,該案是否可以進行,目前仍在衛生署審理中。

在西片「飛越杜鵑窩」中,觀眾可見到精神手術對患者的嚴重影響:術後人變得癡呆、遲緩,再也無法和外界正常交流,不過,現在的精神手術技巧已比以往進步,而就強迫症來說,醫界認定,只要將人腦中一小塊組織、不到一公分的「扣帶迴」切開,也許就能治療強迫症。


一名不到二十五歲的強迫症女性患者,有嚴重的被迫害幻想,並有自傷傾向,帶給家人極大痛苦,三總神經外科主任蔣永孝表示,該患者過去在某醫學中心治療十九個月,但效果不好,後轉介至某精神醫療院所,經三年治療,還是沒有起色,於是再轉介到三總精神科,最後才轉介到神經外科,經評估後,團隊認為得一試扣帶迴切開術,才可能控制病情。

蔣永孝說,在「飛越杜鵑窩」中,醫師是把患者整個前額葉切掉,這是老式的精神手術,對腦部破壞確實很大,但手術演變至今,醫師已可用電腦立體定位的技巧,精準依參數設定抓到該切開哪個部位、該切多少下來,所以三總才敢建議為這名患者動刀。

不過這種手術和其他許多手術一樣,醫師不敢保證效果百分之百,僅強調這是患者的一線希望,蔣永孝指出,該手術成功解除強迫症焦慮情緒的機率,在四十%至六十%之間。

有許多精神科醫師認為,不論是哪種精神手術,腦組織切了就一去不回,若切不對,患者怎麼辦?這絕對是治療的最後一步,能不切就不切。

台北市立療養院主治醫師陳坤波,以往曾代表精神醫學會,發表文章呼籲醫界對精神手術審慎評估,他說,手術技巧雖不斷進步,但人腦是相當精細的組織,實在不容丁點疏失,且在臨床上已見過不少術後患者,有些性情大變,有些症狀未解,所以他還是對該手術持保留態度。


2003.01.16  中國時報
腦部手術治精神病 精神科醫師見解歧異
張文/台北報導

施行腦部手術治療精神病,三總在國內並非首例。醫界人士透露,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近年來以同樣手術治療過許多精神病患,三年多前還引起精神科醫學會發表反對聲明。不過,時至今日,精神科醫師對這項治療的看法已有分歧。

據透露,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是在五、六年前開始這項手術,治療對象包括強迫症和重度憂鬱症的患者,已接受治療的患者可能已有一、二十人。許多患者因對手術心生畏懼,到其它醫院尋求第二意見,並引起許多精神科醫師的關切。

台北市立療養院主治醫師陳坤波表示,扣帶迴燒灼術可改善強迫症症狀的機率是三、四成,根據國外的治療 經驗,許多病人術後沒有好轉,仍以自殺悲劇收場,甚至還有病人在手術進行中死亡。他指出,美國加州大學醫學史研究者傑克(Jack D. Pressman)著有「最後的手段」專書,就是主張精神病必須窮盡所有治療方式都無效後,才能訴求外科手術作為最後的手段。

陳坤波說,他不信任國內的神經外科醫師真能做這麼詳盡的評估,即便他自己的病人治療面臨瓶頸,他也寧可等待更好的藥物出現,而不願意他們接受手術。

不過,並非所有精神科醫師都持類似看法,市療成人精神科主任林式穀就手術持較開放態度。他表示,早期神經外科的儀器不足,腦部手術的後遺症較大。現在立體定位技術進步,不必打開頭顱,就可做腦部手術,所以接受度自然提高。


2003.01.16  中國時報
衛署可望核准三總治療計畫
張文/台北報導

衛生署昨天表示,「扣帶迴燒灼術」已發展超過半世紀,安全疑慮不大,且手術所採的定位儀屬低風險儀器,醫師有權改變手術的適應症,從治療疼痛改成治療精神病在其權限內。衛生署將開會討論此案,官員透露,核准的可能性極高。

衛生署醫政處表示,醫療法規定人體試驗研究必須由教學醫院擬定計畫報請衛生署核准,但「扣帶迴燒灼術」的技術和醫療儀器都獲得國內外政府許可,並非新醫療技術和新醫療器材,不屬於人體試驗。檢舉三總逕行人體試驗的民眾可能「發生誤會」。

不過,官員表示,手術和儀器雖然不屬人體試驗,但因為施用於精神病患,根據精神衛生法第三十條規定,精神外科手術屬特殊治療方式,可提高國內精神醫療技術或滿足治療精神病的需要,教學醫院擬定計畫後,經醫療科技人員、法律專家、社會工作人員會同審查通過後,得以施行。官員表示,三總的治療計畫已在醫院內兩度召開「倫理道德委員會」通過,程序完全合法,衛生署近日會召開會議討論此案,預料通過的可能性很大。


外科手術治精神病 引發爭議

【記者張正莉、魏忻忻/台北報導】

三軍總醫院最近計畫為一名嚴重強迫症合併重複自殺行為的精神病患者施行「立體定位扣帶迴手術」,改善其自殘行為;但因療效僅四到六成,有人質疑精神病患施行外科手術的意義,三總在召開兩次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後,已將計畫呈報衛生署。

衛生署表示,利用立體定位進行的扣帶迴燒灼術不是醫療新技術,不需經過人體試驗,但依法為精神病患動外科手術必須經專家會議通過,衛生署將召開「精神疾病防治審議委員會」,討論個案是否適合手術。

三總神經外科主任蔣永孝指出,有一名廿五歲強迫症女患者,重複出現割腕自殺行為,在其他醫院以藥物、心理及行為治療等各種方法治療超過四年仍無效,去年七月轉到三總精神科就醫,醫師在嘗試各種治療後,仍然無法改善她的自殘行為,因此再將她轉介到神經外科,希望嘗試以手術方式幫助她。

蔣永孝說,早年精神外科手術是將頭骨鋸開,把前額葉全部切除,危險性及後遺症都高,因此「精神衛生法」規定,精神外科手術需經醫院的倫理委員會審查,並呈報衛生署同意。但目前在磁振造影立體定位下進行的扣帶迴燒灼術,只需局部麻醉,在左右頭殼各開三公分的小洞,插入細針,再以攝氏八十五度的溫度燒灼扣帶迴部位,不會傷及大腦其他組織,腦內出血的危險性小於百分之一。

立體定位扣帶迴手術並非新創,而是健保給付的常規手術。蔣永孝表示,扣帶迴位於額葉下方,為神經傳導路徑之一,功能主要與情緒有關。手術的適應症主要有四種,包括嚴重的情感性精神疾病(如憂鬱症、躁鬱症)、焦慮症、強迫症以及癌症末期疼痛,不過,在精神疾病的療效方面,大約僅有百分之四十到六十,因此僅能做為最後一線治療方式。

外傳在醫學倫理委員會開會時,反面意見被刻意忽略,蔣永孝否認。他說,第一次開會時,確實有兩位心理學教授和一位社會團體代表持保留意見,但兩位心理學教授在實際接觸及輔導病人無效後,第二次開會時皆改變立場,同意這項手術,社團代表則未出席。患者父母親面對女兒不斷自殺的棘手狀況,也初步同意動手術。不過,院方最後還是會尊重家屬及本人的意願,不可能強迫手術。

國軍北投醫院醫療部主任李光輝認為,切除前額葉治療精神分裂症手術,在一九三○年代曾經獲得諾貝爾醫學獎;而一九六○年代開始發展的立體定位扣帶迴手術,確實是各種治療都無效後的最後一種嘗試。不過,因手術有「不可回逆性」,加上手術後患者的思考模式會發生改變,施行時應該層層把關。

衛生署表示,國內引進扣帶迴手術至少十年以上,儀器也早經衛生署藥政處同意使用。國內以往多用於癌末病患長效止痛。

【2003/01/16 聯合報】


民生報 吳佩蓉
2003-08-05

扣帶迴燒灼治強迫症 患者術後症狀明顯改善 初步未留後遺症
三軍總醫院最近為一名嚴重強迫症患者進行腦部扣帶迴燒灼術,術後2周患者強迫症狀明顯改善;三總神經外科醫師陳冠助指出,初步觀察手術相當成功,也未留下後遺症。不過,以外科手術治療精神病的爭議可能因此再度浮現。 

三總神經外科醫師陳冠助指出,依據精神衛生法規定,為保護精神病患,使用腦部外科手術治療精神疾患屬管制性手術,必須經過不同醫院、2名以上精神科醫師會 診,再加上院內倫理委員會開會通過後才能執行;他表示,去年5月接獲精神科醫師轉介此個案後,歷經院內3次倫理委員會開會討論,再將個案報衛生署核准,衛署並在今年召集精神科專家會議,並於今年5月正式回函三總核准這項手術。

這名女性患者,現年24歲,有多年強迫、焦慮症狀,曾前往三總、國泰及市立療養院接受精神科團體治療、心理輔導及藥物治療,但療效並不顯著;期間到海外留學,又在國外出現自殺行為,最後在市療社區精神科主任湯華盛建議下,患者前往三總神經外科尋求外科治療。

花了1年多的時間完成所有核備程序,三總7月11日為患者進行這項腦部立體定位手術,在腦部前額葉扣帶迴部位,左右對稱處各燒灼0.8公分直徑小孔,術後只在頭頂留下2處3公分的傷口;患者7月23日回診拆線,情況良好,而她術前、術後的明顯轉變更讓父母及醫師同感欣慰。

陳冠助表示,過去患者對外界刺激反應冷淡,不過,患者在術後第一天即主動表示手術後想再出國完成先前因病中斷的博士學位,並提及過去同事、同學,關心過去接受團體治療的伙伴,顯示患者已願意打開封閉心胸,建立與外界溝通管道。

讓長期守候在患者身邊的父母感到欣喜的是,患者過去每次洗手得花15-20分鐘、洗澡一洗2個多小時等強迫行為,術後明顯消失;現在的她就像一般人,洗手1分鐘內完成,甚至還說:「不懂過去自己為何這麼無聊,洗個手要洗那麼久?」而術後患者首次可不必依賴大量安眠藥入睡;出院後甚至還主動要求父母陪她去逛 街,過著和一般年輕女孩一樣的生活。

不過,陳冠助強調,外科手術雖告一段落,但患者仍需持續回到精神科追蹤,確認這項手術對患者的短期及長期療效,調整用藥劑量,接下來也應持續接受心理復健及輔導,絕非一次手術即可一勞永逸。

對於此一個案可能再度引發外科手術能否用來治療精神科的爭議,陳冠助表示,當時是體會到病患家屬積極求醫的心態,才決定將此案送院內倫理道德委員會討論, 經專家認定患者病情嚴重到需接受外科手術,並向衛生署報備;他強調,在手術前曾查閱近5年來107篇美、瑞典等國以扣帶迴燒灼術治療精神病的報告,自己是 抱持著極謹慎的心態施術,不希望外界再以過去印象看待外科醫師介入精神病治療,讓外科醫師永遠扛著「飛越杜鵑窩」的十字架。


民生報 吳佩蓉
2003-08-05

扣帶迴燒灼術治嚴重強迫症 是否有效? 術後接受精神評估 病況已改善 藥物減量三分之一

扣帶迴燒灼術治療嚴重強迫症是否有效?七月十一日在三軍總醫院接受扣帶迴燒灼術患者,術後首度回到臺北市立療養院接受精神評估,市療社區精神科主任湯華盛指出,患者術後病況明顯改善,治療藥物也減量三分之一至一半,初步評估手術相當成功。

湯華盛表示,他是民國90年首度接觸這名嚴重強迫症患者,患者已有10年強迫症病史,經過藥物及團體認知精神治療,病況未見改善,尤其近一年來患者強迫行 為及強迫想法日益嚴重,甚至時時出現自殺念頭,令家人傷心又困擾。他舉例,患者重覆洗手、洗澡,每次洗手洗15-20分鐘,洗澡洗2-3小時;嚴重的強迫 想法,讓患者在半夜叫醒家人,反覆詢問枝微末節問題,例如「某人曾請吃糖,是否該還人家?」甚至會反覆打電話問對方,是否需歸還?

反覆強迫行為讓患者及家人都瀕臨崩潰,湯華盛表示,患者屬重度、頑固型強迫症,由於試過各種方法都未見改善,他查閱教科書及文獻,發現腦部立體定位手術應可治療強迫症,而經病家四處打聽,才決定將患者轉介到三總接受最後一線的外科治療。

昨日患者回診進行精神評估,術前、術後轉變明顯,湯華盛指出,根據強迫症評估量表,患者術前得分30分,屬重度強迫症;術後評分為15分,已降到輕至中度 強迫症,因此他決定將藥物減量三分之一至一半;他觀察患者動作、智能、記憶力均正常,情緒穩定,初步評估手術相當成功。不過,湯華盛強調,根據文獻,扣帶 迴燒灼術治療強迫症成功率約5成,並非百分之百,且需持續觀察術後3-6個月,以評估副作用、確定手術療效可長期維持。

湯華盛坦承,國內精神科醫師專精強迫症治療的並不多,對外科手術治療精神病了解有限,因此,對手術難免有不同意見;不過,他強調,此一個案是用盡各種方式 治療仍未見起色後,才轉介到外科,看到患者術後病況明顯進步,病患及家屬都很滿意,他也同感欣慰。他指出,目前仍有2、3名嚴重強迫症患者苦於療效不彰, 若此一個案外科治療成功,不排除再轉介其他嚴重患者接受外科治療。


引用資料來源:
http://stsweb.ym.edu.tw/board/read.php?f=8&i=127&t=127
http://stsweb.ym.edu.tw/board/read.php?f=8&i=309&t=30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opsych 的頭像
    nopsych

    精神科觀察blog

    nopsy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