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瘋狂。你波折的美麗。

徐志雲(精神科住院醫師)


  聖誕節這天,文生由於精神極度錯亂,被關進阿爾醫院的病房,與眾人隔離。西奧從巴黎匆匆趕來,心情極為沈痛。「看來是凶多吉少,沒有多大希望了。若是他命定得這樣離開人世,好吧,就讓他死吧!可是,一想到這裡,我心都碎了……。」 《梵谷——磨難中的熱情》


  這個名字你一定不陌生,他是文生.梵谷,舉世聞名的苦命畫家,他曾經做過畫商、牧師,可是都不順利,27歲時接受弟弟西奧的建議,隨性提起畫筆開始作畫,沒想到從此改變了藝術史。


  你或許看過梵谷的畫,為他畫中金色與黃色的生命律動而深深感動,但你知道嗎?這些光線與顏色的突顯,據傳是因為他服用了一種叫Fox Glove的藥物,是副作用造成了他對金黃色的敏感。你也可能聽說過,梵谷曾瘋狂地割下自己的耳朵,不過你知道嗎?這種自殘的行徑很可能是來自於他的躁鬱 症,但也是躁鬱症成就了他熊熊的創作烈焰!


  如此天才卻多舛的畫家,留給後人無限的軼事作為追思。然而歷史總是充滿巧合,據後人的推測,著名的音樂家貝多芬及舒曼也同樣是躁鬱症的患者。有人甚至作過研究,觀察舒曼各時期的創作量,可以看見一個個明顯的高峰和低谷,而這正是躁鬱症週期性發病的最佳證據。


  其實還有諸多例子,可以發現許多科學界、藝術界的天才都可能患有精神疾病,而這些精神疾病直接間接地造就了他們驚人的研究與創造能力。究竟是怎麼回事,讓天才與瘋子間常是一線之隔?瘋子究竟是怎麼來的?他們又到底是怎麼樣的一群人呢?


是誰奪去了靈魂?

  其實在十九世紀梵谷那個時代,精神疾病還是一個妾身未明的辭令,那時候絕大部份的人仍然相信,瘋子是因為被神鬼纏身才會瘋言瘋語,在這樣的情形下,當然也不會有人去注意到梵谷與眾不同的天賦了。


  事實上,人類有好幾千年的歷史從未承認過精神疾病的存在。遠古時代的人相信所有疾病都來自於鬼神的懲罰,而對於精神錯亂的人,更認為是被神鬼直 接附身,或者是靈魂飄散到其他地方去了。所以,想「解決」掉這些瘋子,要不就是把他們虐待處死、趕走惡靈,要不就是召喚靈魂、讓他們快快回神。而直到現 在,世界各地都還保有相似的文化,巫師、靈媒、乃至台灣民間現在依然盛行的乩童,都是在搭造神鬼人之間的靈異橋樑,也都負起了「治療精神疾病」的工作。這 些例子不勝枚舉,而且不分古今中外,甚至能和當代的科學文明並存,實在相當耐人尋味。


旋轉椅、恐怖橋

  那麼現代的精神醫學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發展的呢?這就要從Benjamin Rush這個人說起了,他是美國獨立宣言的簽署人之一,雖然沒有成為美國國父,但1756年時他在費城蓋了第一所精神病院,倒也得到了美國精神醫學之父的頭銜。


  當時治療精神病患的方法可說是千奇百怪,有些醫師認為精神疾病是因為腦部血液循環不好,所以發明了一種旋轉椅,要把病人的血液轉得通暢一點。據說這樣病人真的比較安靜了,但是誰知道是不是因為暈頭轉向才會動也動不了呢?


  還有一種方法稱做驚嚇療法,專門拿來針對恐慌症的患者,病人害怕什麼就拿什麼嚇他,例如叫他通過一座有機關的橋,走到中間就會啪擦一聲掉下去,一次把他嚇個夠,這種以毒攻毒的方法在現代可還是相當地盛行。


  到了一百多年後,又出現了一個精神醫學的關鍵人物,他就是德國的Emil Kraepelin,世界公認的精神醫學之父。他在1896年開始以「描述性的方式」來為精神疾病作診斷,並分為兩類:早發性老年癡呆(dementia praecox)以及躁鬱症(manic-depression),影響相當深遠。


讓醫生「看」出病來


  「描述性的方式」其實就是精神醫學和一般醫學最大的不同之處。一般醫學是以各種客觀的檢查方式來判斷疾病,例如身體檢查、X光片、血液分析等 等;大致上來說,同樣的疾病遇到不同的醫師,只要專業能力足夠,都可做出相同的判斷。但是精神方面的疾病就不一樣了,沒有身體上的異常,所有檢查都發揮不 了效果,只能靠醫師自己的觀察來判斷是否有疾病,使得評斷的結果常常不夠客觀。


  為了改善這種現象,精神疾病診斷開始朝向「操作型定義」發展,讓各種精神疾病都有它一條一條的標準,在醫師核對之下,超過門檻,該名患者就會被 判決了病名。而這樣的判決書漸漸累積,終於形成了全球一致的標準,紀錄成診斷統計手冊(DSM),目前出到了第四版,稱為DSM-IV。有了這樣的標準之 後,全世界就有了相同的溝通方式及醫學術語。


  首先,精神方面有問題的人,我們總稱為精神疾患(psychiatric disorder),有比較嚴重的,稱做精神病(psychosis);也有比較輕微的,稱做精神官能症(neurosis)。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有些 名詞聽起來很耳熟,但是又分不太清楚呢?沒關係,這些只是大分類而已,比較具體的是分類下的疾病。


  嚴重的精神疾患主要包括了精神分裂症以及躁鬱症,這兩樣在現代社會都算是極度出名的了。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就是Emil Kraepelin當年說的早發性老年癡呆,但後來此病被證明和老年癡呆是不一樣的,因此才改了名字。它最大的特徵在於病人會有妄想或幻覺,例如多年前轟 動一時,對北一女學生潑硫酸的何美能,就是妄想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她原本是想要報復有感情糾紛的林姓律師,可是報復不到,於是聯想到報復律師的長官黃大 洲、再聯想到黃大周的長官連戰、連戰的女兒連詠心,由於以上這些人她都報復不了,只好報復連詠心所就讀的北一女,這就是精神分裂症所造成的邏輯缺陷,而發 生奇異的妄想。


  至於另外一種疾病——躁鬱症(manic depressive disorder),更是現代社會無形的殺手。躁鬱症如今比較專業的說法是雙極症(bipolar disorder),因為它會呈現出躁症和鬱症兩種天差地別的症狀。當躁症發作時,病人會精力充沛、睡都睡不著,總覺得有好多事情要做,多到每件事情都還 沒做完就趕緊換下一樣,全身造型還會穿得鮮艷誇張,總之就是變成一個活力無窮的自大狂;但是一旦變成了鬱症,就會從世界最高峰掉到最谷底,整個人沉悶無 力、絲毫沒有快樂的感覺,對生命也提不起興趣。所以前面提過舒曼的創作週期,就是在躁症時達到最高、鬱症時幾乎停產。


  至於剛剛所提到屬於輕度疾病的精神官能症,其範圍更是包羅萬象,舉凡焦慮症、恐慌症、強迫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神經衰弱,到飲食行為、性行為、甚至是睡眠行為的偏差,都是精神官能症可能包含的範圍。


  雖然這些疾病被歸類成較輕微的精神疾患,但對生活造成的影響卻不見得比較小。電影「神鬼玩家」中的霍華修斯就患有對清潔的強迫症,因此不斷洗手;許多知名女星也常為了瘦身導致厭食症,這就屬於飲食上的偏差。


  再看看1998年的世界盃足球賽,決賽前夕,巴西名將羅那度(Ronaldo)因為太過緊張導致恐慌症發作(panic attack),使得巴西以03敗給法國,拱手讓出冠軍獎盃,則又是一個受害於精神官能症的例子。


  有了這些基本的概念後,至少讓我們知道,以後遇到精神狀況異常的人,可別再說他們是瘋子了,他們其實是得到了精神疾病,才造成了思考、情緒或行為上的異常。想當然爾,雖然有一些精神疾病可能真的源自於神經傳導的異常,但「精神病」也不能隨便和「神經病」畫上等號。


根本沒有精神病?


  在各種精神疾病一一被定名後,爭議卻也從來沒有停止過,精神醫學不斷受到宗教界與科學界的圍剿。傳統宗教認為這些被神鬼附身(甚至是有天命在 身)的人被抓進精神病院是錯誤的,許多科學界人士也認為,什麼心理異常都被說成是病了,卻毫無客觀的數據可以證明,根本不足取。因此反精神醫學 (anti-psychiatry)竟也成為一門顯學,很多人依然不認為有精神醫學存在的必要。


  換一個角度來看,究竟「正常」和「不正常」該由誰來決定呢?為什麼佛教徒相信佛祖顯靈不算妄想,飛碟教派相信外星人要來統治地球就是妄想了呢? 槍擊要犯張錫銘的暴力與攻擊性,在如今的台灣是一種反社會人格違常,但如果他誕生在亂世,會不會是另一個張飛或呂布?這樣還能稱得上是人格違常了嗎?


  而精神分裂症最重要的症狀「幻覺」,更是難以界定。既然那是當事人特有的感受,醫師又何德何能去否定它的真實性?通靈者所見所聞的另一個世界,和精神分裂症的幻覺何嘗不是模糊難分,區別的標準又該在哪裡呢?


真的讓你康復了嗎?


  光是診斷精神疾病就已經有這麼多的矛盾了,要是再談到治療的方法,那更是光怪陸離。前面已經提過,早期對精神疾病尚不了解時,就有坐旋轉椅、走恐怖橋等等怪招,沒病都可以嚇出病來。那到了二十世紀,精神科醫師又在做些什麼?


  其實方法並沒有高明多少,近代曾經紅極一時的療法稱為「胰島素昏睡法」,藉由注射胰島素讓病人整天昏昏沉沉的,自然就沒辦法發狂了,這實在是無 法根治病情的狀況下才不得不為的照料方法。另外還有一種聽來比較治本的「電氣休克療法」,是用交流電刺激大腦額葉(額葉是大腦前方的部份,和人格情緒的掌 控有關),以達到改變腦部神經訊號傳遞的目的。


  上面的方法聽起來都很不人道對吧?但是還有更不人道的!1930年代,葡萄牙的神經科醫師孟尼玆(Egas Moniz)發明了一種前額白質切除術(prefrontal leucotomy),也是靠著破壞額葉來治療精神疾病,此後竟然蔚為風潮,全世界精神手術急速地增加。更誇張的是美國神經學家費理曼(Walter Freeman)後來將它發展成更恐怖的「經眼眶腦葉切除手術」,先用電極震昏病人,趁「麻醉」時以冰鑿插入病人的眼球和眼瞼之間,再進入大腦將額葉割 開。手術過後的病人個個變得服服貼貼,平靜、麻木、而且失去了痛苦的感覺,孟尼茲因此獲得了1951年的諾貝爾獎。但這也是諾貝爾獎最大的烏龍之一,因為 病人根本不是被治癒,反而是被所謂的「痊癒」觀念給謀殺了,當一個人連喜怒哀樂、發狂痛苦的感受都被剝奪,又會比身處在精神分裂的世界中要好嗎?


  不過精神疾病的治療倒也不是真的無藥可醫,1952年,Chlorpromazine這種藥物被發現有抗精神病的功效,於是開啟了精神疾病內科治療的時代,此後便陸續有新的藥物問世。而2000年的諾貝爾獎得主所作的研究,正好就是和抗精神病藥物息息相關的多巴胺(Dopamine),多巴胺是 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帕金森氏症、精神分裂症、藥物濫用等等疾病都和它的濃度有關,千禧年諾貝爾獎頒給這項成就,足以證明「神經」與「精神」的強烈關聯性已 受到廣大的矚目。由此也可以看出,精神醫學從過去只能描述外觀症狀的階段,漸漸邁向從生理驗證的途徑,也許以後會發現越來越多的精神疾病可以找出腦部構造 的缺損或是神經方面的失調,到時候又會是精神醫學的嶄新紀元了。


誰來瘋狂


  精神疾病在人類社會中究竟扮演了什麼角色?為什麼有些人會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就失去了心志呢?許多研究顯示,遺傳是精神分裂症相當重要的關係因 素,甚至更有數據指出,在冬季及早春出生的人更容易罹患精神分裂症。但,為什麼這樣的基因會被保存下來?精神疾病又為何會跟出生季節產生關聯?這些複雜難解的問題,古往今來困惑著人們,或許還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一一解謎。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如果人類歷史上沒有這些瘋狂的人,我們可能會失去許多鮮艷的色 彩、醉人的音樂、脫韁的文字、甚至是創新的科技。


  有時不免想像,如果梵谷生在現代,他會是什麼模樣?他可能得到了較好的照料、受到周遭的人較為理性的對待,靠著藥物控制穩定情緒,也許就不會割 掉了自己的耳朵;但是他也可能因為在醫院當中過著平淡無奇的生活,藝術創作的能量就此一蹶不振,我們因此失去了一個「不正常」的藝術家。


  那麼,這世界的正常與瘋狂、平淡與美麗,又豈是我們有資格去判定的呢?


--------------------------------------------------------------------------------------


此篇文章為2005國科會科普獎得獎作品


得獎感言:

  能得到這個獎真的還蠻意外的,尤其在收到獲獎通知後,我重新讀了一遍自己的作品,反而發現了許多缺點,覺得還有不少需要努力的空間。這篇文章的誕生, 要謝謝主辦單位給予機會,也要感謝學校精神科的師長,以及我所認識的那些被稱為精神障礙的朋友們,你們都教了我很多。我覺得科普文章若能帶給讀者興趣、並 且釐清因成見而造成的錯誤觀念,讓科學的成果延展到生活中,就算是相當有意義了,我也希望能以此為目標來努力,這是件令人快樂的事情。


評審講評:


  好的科普文章就像是說一個人的故事,從故事的題目到開場,都必須能立刻捕捉到讀者的注意,而有強烈一睹究竟的期待。「瘋狂.你波折的美麗」這用 詩一般的語言寫出的題目,加上從梵谷天才般的創造力和他失智瘋狂經歷間的傳聞作為引言,切入精神醫學正規的解讀,為科普文章樹立了一個非常好的範例。可惜 的是後續的陳述過於簡略,未能將讀者對精神醫學的認知提升到一個更清楚瞭解精神醫學新近發展的境界。近年來腦部功能造影與精神藥物快速進步,使得我們很清 楚地知道多數精神狀態的病徵可以反應在腦部功能運作的異常上,而這些病徵可以透過新近發展的許多葯物的處理而得到緩解。換言之,當我們接受精神狀態的異常 和身體其他器官失調所引起的病痛並無不同,那麼我們就更容易接受它,而正面地去尋求治療的方法。「瘋狂」一文有一個非常好的開始,如果對現代精神醫學的科 學內涵再多費一些心力就是一篇十全十美的科普文章了!

周成功

---------------------------------------------------------------------------


部落格格主評:

這個周成功教授的觀點是以為精神醫學現在已經很進步了



資料來源:
倪匡科幻獎網站
http://sf.nctu.edu.tw/award/past/five/article/popsci2.ph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opsy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