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讓抗憂鬱藥副作用嚇退 |
2009/04/22 |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整理;諮詢醫師/林口長庚老人精神科主治醫師李淑花】 |
問:我是個82歲的老太太,八年前被診斷為憂鬱症,症狀是失眠、思想悲觀、心神不寧,服用精神科用藥後,情形逐漸改善。半年前,我停止服用藥物,又開始失眠。
據說,精神科藥物不能中斷,必須吃一輩子,我上個月又至精神求診,醫師給的藥是AMITRIPTYLINE。當天晚上服藥,效果不明顯,但副作用卻很強,口乾,不知是什麼原因。請問如果停藥,會不會有不良後果?非常感謝!(台北市、82 歲、何老太太)
答:該名讀者服用的藥物屬於傳統的抗憂鬱症,服用之後,容易口乾。現在新一代抗憂鬱症藥物種類有很多,回診時,可以將這種狀況告訴醫師,請醫師換藥,來解決口乾問題。挑選適合自己的藥物是相當重要。
至於精神科用藥是否就得吃一輩子,這因人而異,不是每個人都一樣。一般來說,第一次發病,如果能夠依照醫師指示,按時服藥、回診,在醫師的診斷評估下,就有機會逐漸減輕藥量,甚至不用繼續吃藥。
如果不依醫師指示,缺乏規律性服藥,憂鬱症就容易復發。一旦復發,病情惡化,症狀就會更嚴重。服用多少劑量、得吃多久,這些都需跟醫師好好配合,只要憂鬱症獲得妥善控制,相信該名讀者的失眠問題就能大幅改善。
老人家罹患憂鬱症的比率似乎越來越高,建議為人子女者應該盡量陪同長輩就醫,因為上了年紀的人表達能力較差,有時無法完整陳述藥物副作用,以及服藥前後的改變。
----------------------------------------------------------------------------------------------------------------------------------
治療方式》抗憂鬱藥物 最忌亂停藥 |
2009/04/06 |
【元氣周報/記者沈旭凱、詹建富/報導】 |
當憂鬱嚴重到影響一個人生活能力,心理壓力已大到自己無法調適,或自覺對情緒失去掌控力時,可能就是罹患「憂鬱症」,應儘速尋求心理諮商或就醫診治。
1.求助醫師
耕莘醫院永和分院心理衛生科主任張傑文指出,憂鬱症的治療大致分「心理治療」及「藥物治療」兩部分。
重度憂鬱→藥物治療優先
張傑文認為,對於較重度的憂鬱症,藥物治療是優先選擇,因為藥物效果較快,而且在個案情緒太低落時,心理治療也不易進行;因此,先藉抗憂鬱藥物達到初步改善,再輔以心理治療,應該是比較好的方式。
輕度憂鬱→心理藥物並行
輕度憂鬱患者,可視病患狀況決定以何種治療為主,但兩者同時進行仍是較理想的方式。
持續服藥→需時3至6個月
台大醫學院精神科教授李明濱指出,急性期的憂鬱症首要靠藥物治療,而目前可供選擇的藥物至少有三類,分別是單胺氧化酉每抑制劑 (MAOIs)、三環系抗憂鬱劑(TCAs)和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s),一般在服藥1、2周後就顯現正面的效果,但憂鬱症要達到顯著的改善,則 大約需持續治療三至六個月。
副作用→新一代藥物較少
至於其副作用,則隨個人體質、憂鬱程度、藥物劑型及病人的忍受度而異。較為常見的副作用包括口乾、便秘、排尿困難、失眠、頭暈、頭痛、心跳加速、昏沉欲睡和性功能障礙等。但整體來說,現在有很多新一代的抗憂鬱劑,除少數腸胃不適外,幾乎沒有其他副作用了。
亂停藥→病情難轉好的關鍵
李明濱強調,憂鬱症狀的改善是服藥最重要的目的,即使用藥物初期有某些副作用,都應該向醫師反應,切忌中途自行停藥,因為太早停藥或放棄治療,是病情無法好轉的關鍵因素。至於該服藥多久?則與病人的病情嚴重度,以及是否第一次發病有關。
2.家人協助
除了藥物治療外,憂鬱症患者若合併心理治療,包括認知行為治療或支持性心理治療功效會更好,尤其預防憂鬱症再發有好的效果。
李明濱強調,家人除關注病人是否規則就診、服藥外,更重要的是,應適時傾聽患者的感受,並給予情緒上的安慰,包括同理心、信心與精神上的支持,而且不妨邀請病人外出運動,或參加宗教活動、文化、娛樂活動等,或許可幫助患者走出陰霾。
3.自我調適
張傑文指出,維持正常的生活節奏很重要。許多人在面臨壓力時,生活節奏會被打亂,且變得急躁,在此狀況下,思考及判斷力都會受影響,對於壓力的處理,當然也變差。因此,維持正常的生活節奏,甚至刻意放慢腳步,才不會因壓力慌了手腳。
規律運動→助睡眠解壓力
很多研究證實,規律的運動不但對身體有好處,對於心理的放鬆及睡眠的品質,也有很大的幫助,同時還可釋放壓力。
另外,也可學習放鬆技巧,紓解緊張的狀態。例如工作壓力大時,可撥5分鐘緩慢地的深呼吸,放鬆心情。作好時間管理,將事情分出輕重緩急,作妥適的時間分配,避免一團混亂,造成更大的壓力。
---------------------------------------------------------------------------------------------------------------------------
全民抗鬱》憂鬱症的迷思 |
2009/04/06 |
【元氣周報/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秘書長、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家銘/解答;記者陳惠惠/整理】
●憂鬱症其實沒什麼,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點憂鬱性格。 每個人可能有短暫、輕微、可控制的憂鬱,但憂鬱症不一樣,患者會持續、嚴重且無法自拔地憂鬱,心情就是沒法子好起來。 ●憂鬱症只是想不開而已,想開一點就好了。 憂鬱症患者的負面情緒跟思考早已成為一種習慣,身旁人勸告想開一點,患者非但沒法子想得開,只會讓患者覺得不被了解。要幫助他們,不是光勸他們想開一點,最好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憂鬱症是因為個性不夠堅強。 悲觀性格確實比較容易罹患憂鬱症,但不代表憂鬱症患者一定具有悲觀性格,有些人個性開朗,仍無法避免憂鬱症侵襲。 ●憂鬱症自我篩檢量表分數高,就代表有憂鬱症。 憂鬱症自我篩檢量表只能做為參考,不能只根據量表分數,就判斷自己有沒有罹患憂鬱症,還須經過醫師診斷。從憂鬱症自我篩檢量表分數高低,可用來反醒、檢討 近來的情緒控制好不好,但民眾填寫時,可能因為無法精確理解題意,影響分數。若發現自己分數偏高,最好尋求專業協助,或與醫師討論。 ●憂鬱症就算不治療也會自己好。 有些憂鬱症患者具有復原力,跌到谷底後,自己會慢慢復原。就像動物經過冬眠,會恢復生氣,但這過程並不好熬,有些人可能需要半年到一年,工作、課業都會受影響。曾有研究追蹤一百名憂鬱患者,一年後,只有四成患者恢復正常,其餘患者要不是部分恢復,就是沒恢復。 ●得到憂鬱症不見得要吃藥,心理治療就夠了。 要看患者情況而定。輕度憂鬱可以藉助心理治療,中、重度憂鬱患者還是要吃藥。 ●憂鬱症狀改善,就不必再吃藥。 不少患者症狀好轉,就不再吃藥,想靠意志力來克服。在台灣,不少患者都犯了提早停藥的錯誤。最正確的方式應該是症狀完全改善,再持續吃藥一段時間,長短則視個案情況而定,通常要三個月到半年。 |
-----------------------------------------------------------------------------------------------------------------------------
名人專欄》陳豐偉:精神科病人 為何不愛吃藥 |
2008/10/05 |
【元氣周報/陳豐偉(玉里醫院精神科醫師)】
前陣子有位朋友婚變後懷疑人生的意義,到精神科醫院看門診。醫師問了初診病史、會談了幾次。「妳有吃藥嗎?」「當然都沒有」,她很自然地回答,藥包帶回家就放著。
精神科病人不吃藥的比率很高,有些人照常看診,藥照拿,但回家根本不吃。扣除失去現實感的嚴重病人,有些人知道自己不對勁,但還是不吃藥,或覺得不舒服時才吃幾顆。
一方面是因為,在精神科的會談裡,可以讓你安全地抒發心事、一起討論人生的問題,甚至有時就是單純有人傾聽,對一些人來說就有緩和情緒的效果。而藥物的副作用與象徵意義,則會讓人卻步。
藥物難免會有副作用,有時藥物就是取「副作用」來當療效。感冒不舒服吃藥後會口乾舌躁、昏昏欲睡,那就多喝水、睡上整整一天,病情就好上許多。 精神科藥物卻是長期服用,甚至連續服藥兩、三年,醫病雙方還是不敢輕言減藥、停藥。理論上安眠藥應該短期服用後就嘗試減藥,但臨床實務上卻很困難克服對藥物的依賴。 而一些似是而非的謬論,也助長對精神科藥物的恐懼。比如說抗憂鬱藥物可能引發年輕人自殺傾向的研究,就個案數來說極少,醫師應提高警覺並謹慎使用,但經過媒體報導,就會被渲染成精神科醫師開毒藥給病人。 大腦很複雜,精神科藥物的確是亂槍打鳥、錯誤中學習,但藥物確實也讓精神病人從60年前極其悲慘的命運掙脫出來,如果只看副作用、不看整體效益,就會產生誤解。 不過,要讓病人把拿回家的藥物打開服下,還得克服一道心理障礙:「自戀性的傷害」(narcissistic injures)。不管藥物是否有效、副作用能否忍受,長期服藥就能改善心理問題的想像,無疑會被當成對自我完整性、自主性的傷害。
相信自己的存在具有和他人完全不同的特殊意義,是人類願意支撐自己活下去的重要信念。而能夠改變心理狀態、甚至「調整」人格的藥物,也就會打破自身問題的獨特性,這會讓許多人難以跨越。 不過,縱使精神科藥物有諸多問題,比起可能帶來的副作用,藥物能帶來的效益仍大得多。服用抗憂鬱藥物的病人會有60%有明顯反應,其中三分之一不吃藥也會 好轉,三分之一因為藥物部分好轉,三分之一因為藥物改善許多。這20%改善許多的病人,可能因此帶來生活品質大幅改善、或讓自殺風險消失、提早回復求學或 工作。不過,病人難免會擔心自己成為沒反應還得承擔副作用的40%吧。
【2008/09/28 元氣周報】 --------------------------------------------------------------------- 精神科醫師在電視上與報紙上說精神科藥物只要吃三到六個月 精神科醫師在門診卻跟病患說精神科藥物要吃一輩子 精神科醫師在門診拒絕病患要減藥或停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