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治療頑固型強迫症、頑固型憂鬱症新契機,
花蓮慈院將展開新療法臨床試驗
花蓮慈濟醫院神經醫學團隊與精神醫學團隊今年度將跨團隊合作, 針對難治的頑固型強迫症與憂鬱症患者,分別運用深層腦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重覆跨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進行人體試驗,可望為國內頑固型強迫症與憂鬱症患者的治療尋找新契機。
花蓮慈院2月18日下午舉辦媒體茶會,針對今年度即將展開的難治的頑固型強迫症與憂鬱症患者之新療法人體試驗計畫──深層腦刺激(DBS)、重覆跨顱磁刺 激( rTMS),由神經醫學中心主任兼神經功能科主任陳新源、神經科主任辛裕隆、以及精神醫學部主任林喬祥、主治醫師陳紹基、蔡欣記等人說明這兩項人體試驗計 畫,並自即日起開始募集病人,諮詢專線(03)8561825分機2151、2152。
◎頑固型強迫症者的希望──台灣首次進行深層腦刺激術人體實驗
強迫症終身盛行率估計約為2.5 % ,是繼重鬱症、物質濫用後常見的精神疾病。男女罹患疾病的機率相當。大部分在青少年或成年早期(二十五歲以前)發病,也容易併發續發性憂鬱症狀。對於強迫 症有許多的治療方式包含藥物治療、行為治療、心理治療及外科手術治療等,而抗憂鬱劑加上行為治療是治療的首選。但是大約有三成的病人對於治療反應不佳,而 對於這群治療反應不佳的「頑固型(refractory)強迫症」會因為疾病而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強迫症主要症狀:
一、強迫思考:強迫症病人常會有不想要的重複想法、影像或衝動。病人不斷地重複某種困擾的想法,例如︰「手好髒」、「窗戶(瓦斯)沒關」。病患知道手不髒,窗戶(瓦斯)也都關了, 但是這些想法還是重複出現,這些想法都不是個案本身想要的導致產生很高的焦慮。
二、強迫行為:通常為了抵銷強迫思考的焦慮,病患會產生相對應的行為來減緩焦慮,這相對應的行為就是強迫行為。雖然強迫行為可以暫時降低強迫思考帶來的焦慮,但是也因此而不斷地強化個案去執行強迫行為的動機。常見的強迫行為有清洗、檢查、物品排列整齊。
強迫症往往造成病患極大困擾比如社交退縮,影響工作,併發憂鬱症。
強迫症病因:
強迫症致病原因可能與「皮質-紋狀體-視丘-皮質迴路(Cortico-striatal-thalamic-cortical circuits)」的病變有關,腦部影像檢查也可發現「眼眶額葉皮質」、「尾狀核」的活性增強;藥物治療也證實可以回復皮質-紋狀體-視丘-皮質迴路的 正常活性狀態時減低強迫症狀。
強迫症治療:
對於強迫症(OCD)有許多的治療方式包含藥物治療、行為治療、心理治療、及外科手術治療等,而抗憂鬱劑加上行為治療是治療的首選。但是大約有三成的病人對於治療反應不佳,而對於這群治療反應不佳的「頑固型(refractory)強迫症」會因為疾病而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頑固型強迫症DBS治療:
「腦深層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術式用於動作障礙疾病例如巴金森症、肌張力不全等疾病治療已是美國FDA核可,因為手術具有可逆性和可調整性,使其療效增加而副作用減少。在花蓮慈院應用在動作障礙疾病治療已有超過110例的經驗,佔台灣DBS手術總數百分之四十四。所謂DBS手術方法是將一條細長的電極導線植入腦中,藉導線產 生的電流來控制並調節腦內不正常的細胞活動訊息,進而有效地改善病患的活動能力,應用在頑固型強迫症的治療是將電極導線植入腦部的內囊前區。
腦深層刺激術用於頑固型強迫症治療在國外已有病例報告,效果對於接受手術治療患者中約有一半的人其強迫症狀會再減緩,在台灣雖然已有多人接受此手術來治療巴金森症,但尚未用於治療強迫症。
考量「頑固性強迫症」對於病人有重大的影響,以及「腦深層刺激術」對這疾病可能有療效,而且花蓮慈院對於「腦深層刺激術」已累積豐富的臨床經驗,因而率先 提出應用深腦刺激於頑固型強迫症治療之人體試驗計畫,也獲得衛生署在2007年10月通過這項臨床試驗,預定在今年招募四名頑固性強迫症患者進行人體試 驗,參加臨床試驗病人,必須經研究人員及醫師詳細評估並符合收案標準。
◎重覆跨顱磁刺激 治療頑固型憂鬱症現曙光
憂鬱症已是非常常見的精神疾病,在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中,憂鬱症所導致患者失能(disability)及持續性生產力喪失(consequent loss of productivity)的程度僅次於缺血性心臟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現在憂鬱症的主要治療方式是使用各種抗憂鬱藥物或不同形式的心理治療,或藥物與心理治療併用。對這些治療反應都不佳,所謂難治型重鬱症 的病人,早期的治療方式是電痙攣療法,雖然效果不錯,但因在治療過程中會引發痙攣,使得病人、家屬、甚至醫療人員有所顧慮。
現在有一個新的治療方式──重覆跨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可能作為電痙攣療法之外的選擇用來治療憂鬱症。根據2003年10月發表於精神科頂尖期刊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的一項雙盲、安慰劑控制試驗結果顯示,高頻左側跨顱磁刺激(HFL-TMS)和右前額葉皮質低頻刺激 (LFR-TMS)皆能有效治療難治型重鬱症。花蓮慈濟醫院在2007年底正式獲得衛生署通過進行相關人體試驗。
自從1985年,跨顱磁刺激系統就被運用在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上,用來瞭解不同的腦部位的不同功能。跨顱磁刺激的原理是透過非侵襲的方式,將磁場經由線圈 (coil)垂直(perpendicular)地透過顱骨送入腦中,於是會在線圈相對位置下數公分處產生感應電流(mirror current)進而使得被刺激的腦胞之間的互動受到影響。
對於憂鬱症,目前己有研究證實,在發病狀態時的左前額葉有代謝降低的情形,在給予高頻rTMS的療程之後,病人的症狀進步了;而臨床症狀的進步和腦部的正 子照影表現出的左前額葉代謝增加有密切的相關。除了左前額葉以外,也有證據指出,右前額葉的代謝增和負面的情緒有關聯。於是,將低頻的rTMS應用在憂鬱 症上,來降低右前額葉的神經元活性,也同樣可以使得症狀改善。
花蓮慈濟醫院在獲得衛生署審查通過後,今年度將應用現有的跨顱磁刺激設備,由神經內科與精神醫學科的團隊合作將招收三十名頑固型憂鬱症病人進行臨床試驗,進一步瞭解這個治療方法對憂鬱症的療效及對神經心理功能的影響。希望日後可以幫助更多憂鬱症的患者。
參加本試驗臨床試驗,必須經研究人員及醫師詳細評估並符合以下的收案標準:
一、經精神科專科醫師依診斷標準診斷為重鬱症且符合頑固性(refractory)憂鬱症定義,年齡介於18~55歲的男女性患者。
二、頑固性(refractory)憂鬱症在本研究中所採用之定義為經兩種以上抗憂鬱劑分別充分治療達四週以上仍無效或效果不彰者。
有下列情形的病人則無法接受試驗:懷孕、腦部進行過手術,有血管夾留置、裝有心律調節器、有癲癇病史及腦部腫瘤、腦部發炎、腦出血、腦壓增高之病患。
新聞聯繫單位:慈濟基金會醫療志業發展處 游繡華
http://www.tzuchi.net/TCMM.nsf/4007f269f145b76d48256b3f00101f32/eeade24be196c450482573f40003636e?OpenDocument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