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精神疾病的房間」?

 

很多人在服用精神科藥物,但很少人能夠說出來,更不用說是用精美的文字寫成一本書籍。很多人在看精神科醫師,但更少人能看出個端倪。

 

上網搜到這本書以及李先生的部落格,這本書有著特別的風格,用散文與照片構造了香港作家李智良內心的居所。散文中除了敘述他對生活的點滴,以及他對事物的分析與觀點,他以多年服用精神科藥物的經驗,透露精神醫學的矛盾與荒謬。

 

大部分人被困在媒體的電視房間,非主流的趨勢總是從角落開始蔓延,尤其是當事人的傾吐,才會引人注目。精神科醫師總是以威權的姿態去面對病患,按時服藥控制疾病不要發作,是治療的第一準則。當病患轉好,殊不知其實是自己做對了事情,而精神科醫師常常竊取功勞,說是他與藥物治療的成效。

 

作者提到還有一種情況,精神科醫師開立抗憂鬱藥物,卻引發興奮的「躁症」,只好再開立另一種藥物鋰鹽去壓制躁症,並且再開立甲狀腺的藥物去控制鋰鹽造成的問題,後來又開立藥物去控制鋰鹽造成的憂鬱,藥物如滾雪球般越吞越多種,這樣的現象在台灣也常常見到,甚至在我媽媽身上都有發生。

 

精神科藥物的成癮被醫師極力否認,擔心不吃藥的病患會影響門診業績,唯有戒斷的生理反應可以證實。作者在戒斷與減量的過程中,備受煎熬,剛開始醫師用穩定當藉口,不斷推拖智良要求的減藥行動,減的藥量雖然僅有微量,但對作者的身體反應卻非常猛烈。

 

我在接觸許多服藥者的過程中,有人說他戒斷藥物到快死掉了,另一個人說他是用盡全部生命才把藥物戒掉。但是也有人輕而易舉,精神科藥物戒斷與服藥的時間長久、體質有很大的關係,所以這些藥物最好由專業的醫師協助戒斷,而且要找其他科別的醫師,有許多精神科醫師聽到戒斷或減藥、不吃藥就會抓狂,我想該吃藥的有可能是開藥的人。

 

吃藥治不好,精神科只好用最先進的療法,就像是錄音機和MP4的先進程度差異一樣:電擊治療,用來洗去病人所有痛苦與分裂的記憶,同時也洗去了一個人的靈魂與情緒。在台灣也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只不過電擊也通常讓當事人無法發聲、無法說出他的經歷與痛苦。

 

書中還諷刺精神科醫師的治療目標「穩定」:情緒穩定、感情穩定、收入穩定、工作穩定,大部分香港人都做不到,我則是覺得是全世界人都做不到。而根據精神科醫師與病房從生產線的產品,我們可以推斷精神科醫師醫療的目標並非人類,而是穩定、沒有情緒的行屍走肉。精神科的醫療也不是要「治癒」,而是要「控制」情緒與行為的穩定。

 

精神病患就像是樂生療養院的痲瘋病患,在新時代的潮流中,被白袍醫師而非法官判定生死,有人真的就在醫院房間住一輩子。正常或不正常、理性或瘋狂該由誰去判定?或是要怎樣判定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opsych 的頭像
    nopsych

    精神科觀察blog

    nopsy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