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無人打理的精神科病人們
(精神科醫師陳豐偉)

(1)

一位病人說,他在醫院看診的精神科醫師一診接近百人,通常講不上幾句話,常常一下就被護士請出門診。他的藥物就這樣許久沒變,其中一顆藥讓他胖了十幾公 斤,另一顆藥讓他出現類似夢遊的行為。推敲起來,原本醫師是為了改善睡眠品質、減少濫用安眠藥,才做這樣的搭配,而他也睡得不錯。可是因為沒時間描述症 狀,他對醫師也有些畏懼,所以副作用就這樣一直存在。

我現在一診看15-20人,有時就覺得時間緊湊,上百人該如何看診?如果我留在大醫院,在這樣擁擠的門診,我會變得更煩躁嗎?而隨著我的小診所病人漸漸增 加,我勢必要更加熟練快速看診的規律。

(2)

「以前在大醫院看診都沒有問這麼仔細」,這是剛開業的精神科醫師常聽到的話。曾經為一位家長詳細解說精神分裂症的預後與復健,「從來都沒有人跟我說明這 些!」但詳細解說的結果是,好幾位病人因此等了超過一小時才輪到看診,我是想到這孩子未來的一生,才多花時間跟父母說明。大醫院醫師若想到外面排隊的人 潮,或許也會急著想快點讓候診室淨空。

傳聞有皮膚科醫師一次傳喚五位病人進診間,露出患部後「這是濕疹、這是乾癬」然後一一開出眾人佩服的處方。有些醫學科系可以憑經驗快速看診,但我想精神科 絕無可能。這是需要靠治療者主觀判斷與介入、充滿個別差異的學問,光是建立病識感與克服藥物副作用就需要一番功夫。精神科是靠深入的會談起家,初診至少 20-30分鐘問診,瞭解一下複診病人最近生活狀況,都是無人能否定的基本流程。

(3)

即使是最平凡的精神科看診,都可能緩和病人的情緒不穩定、改善工作表現或家庭互動,減少對其他人的衝擊,衍生的經濟效益極大。但,有人真正在乎嗎?需要花數倍時間看診的精神科,基層診所診察費一次318點,比看感冒還少2點。而與病人會談的費用,平均一個人只能申報100點左右。但,健保總額大餅有限,剛走入基層不久的精神科成長快速,導致一些醫師公會還想砍掉精神科的談話費。

318點加100點加上30點調劑費,打九五折後加上100元掛號費,平均一位病人525元。如果一位開業滿一年的精神科醫師平均一星期看150位病人, 一個月看650位病人,診察費診療費掛號費總計34萬。很多嗎?扣掉13萬人事成本,5萬元房租,3萬元所得稅,2萬元廣告費,3萬元還診所開業貸款,3 萬元水電雜支保全,還有醫師自己的健保費1-4萬元,不計醫師酬勞,已在虧損邊緣。別忘了還有健保審查,一被抽審,可能兩萬元又不見。

這就是我們的健保。我在一天看30人的階段時就覺得很忙碌了,連續來幾位初診病人就會塞車,晚餐常匆匆吞嚥。可是健保願意給予的相關費用,會讓一位認真看 診、工作量不小的開業醫依舊賠錢。精神科開業醫是怎麼活下來的?很清楚,必須靠「藥價差」,也就是常被罵「健保浪費」、「沒醫德」的「藥價黑洞」。而醫師 承受罵名同時,也可預期藥價差會越來越少。以後新開業的精神科醫師怎麼辦?這會讓精神科開業更加困難,更難將大醫院的病人疏散到基層診所。

任何一個頭腦清楚的人都看得出,精神科診所的診察費、診療費必須增加。可設定在每天30人以下的部分,診察費增加30%,而重症病人(不是單純拿安眠藥的 病人)的診療費應允許如實申報,如有詳談、澄清症狀,就應該允許申請「生理心理功能檢查」。如此,隨著藥價差逐漸縮小,才能讓精神科正常發展,確保病人的 就醫方便性與服務品質。

這不難理解,也跟病患權益息息相關,但媒體與改革團體無法顧及這些細節,也不會提倡為確保醫療品質而增加必要的費用。

(4)

如果到大醫院精神科看診,掛號費、部分負擔費用較高,大醫院也可申報比基層診所高好幾倍的治療費,同樣的病人,大醫院看診一次全部的費用加起來,是基層診 所的2-3倍。小病看大醫院,是台灣健保最大「浪費」來源,但以往「轉診制度」推行從未成功。醫院醫師薪水並沒跟著水漲船高。錢到哪裡去了?或許醫院管理 部門會說,精神科住院是賠錢的,許多急重症開刀是不賺錢的,要靠門診(以及,藥價黑洞)的盈餘來彌補。

站在病人的立場,應該要鼓勵醫院裡的精神科醫師出來開業。在外開業,一天看50位病人(2-3診),收入就跟待在大醫院差不多。問題是,病人數未超過30 人前的虧損期不知多久,這風險會讓個別醫師難以承擔。而且基層診所的「總額」固定、成長緩慢(額度要分給醫院新興的癌末治療),如果精神科診所的病人數成 長快速,又會排擠其他科的生存空間。

把一些醫院醫師、病人連同新增的額度挪到基層?理論上這是最好的方法,讓病人享有最低限度的醫療品質,讓醫師不用焦急地想結束問話。但會有人關心這麼細微 又繁雜的細節嗎?相對健保一年五千億的規模,這件事情太小、太不重要。

(5)

在健保費率不超過6%的前提下,有可能提供足夠好的醫療嗎?如果醫院專心看急重症、基層負責門診、民眾捨得多出點錢提昇住院部門的額度,這是可能的。只可 惜,這牽動太多利益,恐怕沒有政治人物會願意做這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台灣還有許多鄉鎮區沒有精神科診所,但醫院裡有許多總醫師、年輕主治醫師徬徨著未來的出處,卻又不敢開業。往往要鼓起勇氣才能踏入精神科的人們,無法大聲 說出自己的需求,所以這麼明顯的問題,也就被所有有力人士給擱在一邊。什麼時候我們才能看到媒體深入、不帶煽情的報導呢?也很難期待,我們的民代、官員會 認真思考這些問題。


http://epaper.pchome.com.tw/archive/last.htm?s_date=old&s_dir=20100408&s_code=0155&s_ca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opsy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